0663-8808253
揭阳市彭氏宗祠理事会
理事长:彭林福
手机:13502600292
网络制作:
彭荣城:13823295678
在线微信:ats497465204
- 作者:
- 来源:
- 日期: 2014-01-11
- 浏览次数: 2675次
揭阳市彭园、彭延年墓、彭氏宗祠
彭姓落籍广东,已有千年历史。彭延年为落籍广东第一人(开基始祖),来潮为官,卸任后定居揭阳市榕城区梅云镇浦口村 。
彭延年生于北宋祥符二年(1009.4.12,农历三月十七),江西省庐陵(今吉安市)人, 字舜章,号震峰,彭祖119代孙。庆历三年(1043)领乡荐,第二年登进士第,开始他的官宦生涯。1045年-1075年间,先后授福州推官,大理寺评事 ,大理寺少卿,大部分时间从事司法工作,审慎勤恳,执法无私,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治平四年(1076),宋神宗即位,改元熙宁,王安石参知政事,大力推行青苗法,彭延年对青苗法持不同意见,认为青苗法脱离实际,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好处,因此得罪了王安石等一班当权派。熙宁九年,被贬为知潮州军州事。知潮州八年,他体恤民情,祛弊赈灾,关心农事,兴修水利,扶助工商,平乱御寇,深得民心。彭延年文足以安邦,武足以戡乱,深得宋神宗赏识,亲赐“玺书褒谕”。1083年被召回大理寺任正卿。临行之前,“潮民老幼遮道涕泣,流连七日不得动身””。彭延年有感于潮民深情厚意,遂将家眷留在潮州,他“单车诣阙”自己上朝廷服命。而后钦赐一品官出使西辽,圆满完成了出使契丹王国重任,为大宋王朝完了与契丹王国和好之愿望。契丹王赞誉彭延年“有臣如此,佳哉!”并赐马四匹,两位使者、一勇士送其回朝廷。出使回国后,名声大振,引起“当事者”嫉忌,又因年龄近古稀而决定挂冠辞职。挂冠后宋神宗赐给他一品官紫衣金带一套,田地百亩,还多次送些金银财物,让他致仕归潮,与家人团聚,安度晚年。在友人热情相邀下,举家离开繁华热闹的潮州府,定居于清静幽雅的揭阳浦口村,成为彭氏入粤入潮始祖。
彭延年利用朝廷给他的赏赐,一生的积蓄,1084年设计建设粤东第一座私家园林—彭园。彭园距县城五公里多,闹中取静,面积万余平方米,巧借周围天然之景以衬垫,园之北有榕江,南临清溪,双桥临跨于碧水之上,河畔古榕参天,登高可见山环水绕,帆影点点,远山为揭阳名胜紫峰山,近山是小丘石头山,树木繁茂。东连田畴原野,绿浪起伏,牛羊成群,远大近小,错落有致。园内建有四望楼、碧涟亭、药圃、东堂、书斋、武馆、水榭、假山等建筑物,以楼、堂、斋、馆、榭、舫配松、梅。竹等花木。成为宋代典型的文人园林景观。彭园建成后,一位彭姓工匠向彭延年讨了一份图纸带回老家江西珍藏并传给庐陵后代。遗憾的是,这样一座有历史、文艺价值的粤东名园,在宋末元初毁于战乱,1940年,一彭氏老人将彭园图纸带往泰国珍藏,90年代初彭氏后人又将图纸带回浦口村,引起当地党政的重视、彭氏后代筹集资金,才使彭园按图复建。
彭延年定居浦口村彭园后,为当地作了不少好事,他看到乡村教育落后,就领头创办学馆(后名改为揭阳学宫),用孔孟思想教化百姓。棉布在当时很稀罕,一般作为贡品之用,当地没有种棉史,他试种棉花,获得成功后推广给村民跟着种,并派人到外地学习棉纺技术。“吉贝桥处纺车勤”,用卖棉花、棉布的钱修筑了吉贝桥,方便村民们出入乡村。彭延年和睦乡邻,乐意为民调解纠纷,乡民们有事也肯求助于彭,深得乡民爱戴,一首民遥“解结理絮,惟我彭公,复我生我,有我彭公”。彭延年学习、尊重民风民裕,很快融入当地群体中,按照当地风俗习惯,为自己百年后找好“生基”墓地。
绍圣二年(1095),八月初三,彭延年在浦口村度过11年“堆书为伴侣,种药是生涯,稻田千万顷,农舍两三家”的田园生活,怡然与世长辞,终年87岁。第2年,儿孙们按彭延年遗嘱将其下葬于选好的墓地。彭延年墓地“形取宝鸭,两肩封土为识,重岗旋其左,长江绕其右,手植兰木千章,”该墓至明朝、清朝年间曾两度修整,至今保留有明崇祯十四年墓道碑一块,墓碑是清康熙年间所立。彭延年传世唯有诗作《浦口村居好》还有其口授《彭门家训》一篇。生前“著述、章奏辄自焚其稿,虽子弟不得闻”。
彭氏后人为缅怀祖德,溯本思源,1873年11月15日(清同治12年)在彭园遗址西侧建造“彭氏宗祠”,宗祠座北朝南,三进厅两天井庙堂式建筑。大门石匾刻“彭氏宗祠”。后厅堂横挂“报本堂”木质金字牌匾。宗祠两侧通巷套筑东西斋舍。复建彭园后配套建了彭延年纪念馆,陈列彭延年事迹,祠堂前建了梨园台。彭延年海内外后裔子孙在每年农历八月初二前来缅怀祭奠、寻根谒祖,场面壮观。
彭延年有六子八孙,皆学有所成,业有所就,其苗裔遍布国内各省市,香港、澳门,台湾,泰国,新加坡等南洋各国,以及欧美等国家,在当地落地生根,有关人士统计约有200万人,39代孙。
1996年4月14日,彭氏宗祠、彭园、彭延年墓均为揭阳市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