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3-8808253
揭阳市彭氏宗祠理事会
理事长:彭林福
手机:13502600292
网络制作:
彭荣城:13823295678
在线微信:ats497465204
- 作者:
- 来源:
- 日期: 2014-01-14
- 浏览次数: 904次
甘蔗在远古年代是一种热带和亚热带的禾本科植物,有若干品种,荻蔗是其中的一种。荻蔗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成为高糖(含蔗糖份10%左右)、高产,适合作为制糖原料的糖料植物。是生长在闽粤地区的原生品种。
据战国时(公元前300年左右)宋玉写的《招魂》中称:“月需鳖炮羔,有蔗浆兮”;说明当时已将蔗汗制成蔗浆,用作祭祀。《汉书·郊祀歌》提到饮蔗浆用以解酒;《汉书·南中八郡圯》云:“甘蔗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断而食之甚甘。榨取汁曝数时成饴,入口消失,被人谓之石蜜”。榨汁经太阳蒸发,能制成块状饴糖;东汉张衡在《七辩》中有“沙饴石蜜”的词句,这里的“沙”、“石”是指已结成晶体,其味如饴如蜜的蔗糖;南朝的名医陶弘景的《名医别录》称“1
蔗出江东百胜,庐陵也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砂糖,甚益人。”庐陵是西汉(公元前221年)豫章郡的一个县,赣江之东的甘蔗长得特别好,但庐陵的蔗也不错,广州的甘蔗与庐陵蔗是同一个品种,这和《汉书》提到的甘蔗,同是“庐陵甘蔗”。制成“石蜜”、“沙糖”的地址在江西庐陵,因此“庐陵”是中国制糖发明地,其发明制糖技术的时间是在西汉时期。
震峰彭公到知潮州刺史后,面对温热多雨,土地肥沃的潮州地区,彭公实施广种荻蔗的政策,原肥沃山丘,夹沙旱田,江滨洲土奖励广种荻蔗,作为制糖原料。
在潮州书院的鲁班技术馆内,彭公从老家庐陵请来制糖专家和能工巧匠,组成蔗糖技术研究小组,彭公亲自督研“荻蔗石灰法制造结晶蔗糖的工艺试验。”经过2-3年的奋战,终于制成了荻蔗红糖粉和结晶白糖。接着就在各县乡村,以糖寮的形式,用二辊式石辊压榨机榨取蔗汁,用直线型五效锅加热、加灰、撇泡、浓缩、糖膏、打砂、糖粉的制糖工艺过程,制得荻蔗糖粉和白砂糖。其工艺过程如下:
荻蔗→压榨机→蔗汁→加热锅→加灰→石灰乳→煮沸锅→撇泡→浓缩锅→糖浆锅→糖膏锅→糖槽→搅拌冷却→红糖粉。
如果将糖膏直接盛入糖漏(陶质缸)中,经过约48小时的自然冷却和结晶,在糖漏的上部就形成粒状的白沙糖,下部仍有饱和的糖浆残存.这样潮州制造的蔗糖作为贡品源源不断地运进京城开封,作为御寒和营养品解决了宋室的急需;也大量投向潮州和全国的市场。并出口到邻近各国。
二十世纪初,官僚买办资本在揭阳建立了亚硫酸法制糖厂,粤闽的土糖寮就由萎缩至最后消亡。本网站的设计者在揭阳老家,至解放夕,本乡的土糖寮还生产二个榨季。之后就消声绝迹了。同时也引进台蔗“134”的新品种,本地原蔗种——荻蔗也逐步走向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