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彭氏文化下册
当前位置:首页 > 8彭氏文化下册
  • 作者:
  • 来源:
  • 日期: 2014-01-14
  • 浏览次数: 652

震峰彭公接授彭思永公治潮八年的经验、教训及其所推介的潮州人文、地理、

人情、风俗、物产、水文……的信息,胸有成竹地带着发展、创建新潮州的宏图大略赴任潮州。彭公计划在文化娱乐方面要像茶业、茶饮业一样,将京都封开的南戏《西厢记》的高雅舞台艺术,移植给潮州的土农商学兵们,借以提升潮州的歌舞升平的社会风尚。

彭公在潮州书院成立《西厢记》移植、研设课题组,由潮州书院院长许姻顺婆婆担任组长。南戏是变革唐朝歌舞剧大曲,在宋仁宗初年开始萌芽的新剧种,经过演艺师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其舞台艺术至宋神宗年间逐步走向成熟。《西厢记》融合了宋词的曲牌乐谱的说唱曲艺,并吸收了民歌、歌舞、器乐、说唱曲艺……的舞台表演艺术,受到广大百姓认可的新剧种

彭公将《西厢记》移植潮州,在各城镇演出的同时,不断进行舞台艺术的创新:首先是引进江西戏的古老戈阳唱腔,并采用一人前台唱,后台多人“邦唱”

的表演形式:引进江西戏的打击乐:鼓、锣、钹,以提高舞台的音响效果和热烈氛围;大胆进行舞台艺术的创新:将文学、诗词、字画、乐器、刺绣、雕刻、武术、杂技、服饰,道具运用于编导和演艺中;重点设计“唱、念、做、打”的戏曲艺术,采取“歌舞合一、唱做并重”的艺术形式,做打是舞蹈的表现,如旦角常用“扇子舞、巾舞、花棍舞”和武术、杂技中的“金鸡倒立”、“双燕飞”、“扑虎”;大量运用扇、袖、巾、刀、枪、棍、棒、剑、戟、须发和服饰的表演技巧;至明代又吸收了徽剧的黄梅戏唱腔及舞台艺术,经过九百余年的创新和沿革,形成今天清丽,柔和潮剧唱腔特色,成为中国著名的剧种——潮剧。

潮州是距离京都开封比较荒远的“府州”,从唐朝设州以来,历届的知州对文化设施的建设比较少。震峰彭公莅潮以后,就大力进行“勾栏(即戏院)”的建造。随着潮州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城市的扩容,迎来了潮剧和民间舞蹈演出的鼎盛时期,城乡歌舞升平,一派欣欣向荣的太平盛世的景象。
 

下一篇: (二)文艺家
Copyright © 震峰彭公网
网址:http://www.zfpgw.com.cn 
ICP备案:ICP备案审核中… 联系电话:0755-82550088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上沙村东苑三栋二单元504室
本站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问题请通知我们处理!
做网站维护
  • 在线服务